改写后的文章衡牛所
命运的转折点
如果当年常香玉顺从命运安排成为童养媳,中国戏曲史上就会少一位璀璨的豫剧大师。这个假设让我们看到,一个人的选择如何改变自己的人生轨迹。
艰难的家庭处境
展开剩余84%上世纪二三十年代,封建思想仍占据主导地位,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观念根深蒂固。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,出身贫寒的常香玉(本名张妙玲)面临着艰难抉择。她的父亲张福仙虽是当地豫剧演员,但当时戏曲艺人地位低下,收入微薄,常遭人白眼。最困难时,全家甚至要靠乞讨度日,生活举步维艰。
拒绝童养媳的勇气
面对家庭困境,常香玉的姑姑提议让她去做童养媳,以求温饱。但这个倔强的女孩斩钉截铁地拒绝:我宁可饿死也不当童养媳,我要靠唱戏养活自己!在那个年代,女子唱戏被视为下九流,更何况她还是个孩子。父亲张福仙经过痛苦挣扎,最终决定支持女儿:与其让她在别人家受气,不如让她学门手艺自食其力。
严苛的艺术训练
在父亲指导下,常香玉开始了艰苦的学艺之路。豫剧表演需要扎实的基本功,年幼的常香玉不仅要背诵大量剧本,还要反复打磨每个动作、每句唱腔。训练中稍有差错就会挨打——手势不对要打,腿法不标准要打,唱腔走调也要打。日复一日的严苛训练让她双腿肿胀流脓,嗓子嘶哑疼痛,但她从不叫苦,因为她深知:只有吃得苦中苦,才能改变命运。
名师指点与艺术成长
为了女儿的前程,张福仙带着常香玉四处拜师学艺,先后向周海水、翟燕身等豫剧名家求教。年幼的常香玉展现出惊人的学习能力,如饥似渴地吸收各家之长衡牛所,逐渐掌握了不同流派的特点。这些积累为她日后创立独树一帜的常派唱腔打下了坚实基础。
为艺术改姓的决断
然而,张家宗族对女子唱戏极为排斥,族长甚至威胁要将她逐出族谱。面对家族压力,在父亲和好友常会庆的支持下,张妙玲毅然改姓常,取名常香玉,以此明志,继续追求艺术梦想。
艺术人生的信条
在常香玉纪念馆中,戏是苦虫,不打不行!这句话格外醒目,这正是她艺术人生的真实写照。无论是严苛的训练,还是世俗的偏见,都没能阻挡她前进的脚步。正是这份坚持,让她在艰难岁月中脱颖而出,成为后世敬仰的豫剧大师。
爱国壮举
常香玉的成就不仅在于艺术,更在于她的爱国情怀。抗美援朝时期,她变卖家产,捐赠了一架价值15亿元的米格15战斗机,展现了巾帼不让须眉的豪情。
1951年,面对装备精良的美军,志愿军急需空中支援。常香玉毅然决定捐赠战斗机,她变卖了所有家当,包括心爱的首饰,带领香玉剧社开启全国巡演募捐。半年间,他们走遍六省,演出168场。常香玉常常带病坚持演出,嗓子沙哑也不休息,最终筹足15亿元。
1952年2月,这架香玉剧社号战斗机翱翔朝鲜上空,成为志愿军的空中利剑。常香玉的义举带动了文艺界捐赠热潮,但她仍不满足,又率团赴朝慰问演出。彭德怀司令员亲自接见她,称赞谁说女子不如男。
艺术传承与创新
常香玉一生德艺双馨,她悉心培养接班人,特别看重继孙女小香玉(陈百玲)的才华。然而随着时代变迁,小香玉尝试融入现代元素的做法与常香玉坚守传统的理念产生分歧。最终常香玉收回了小香玉艺名。这场传承与创新的碰撞,折射出艺术发展中的永恒命题。
常香玉用一生诠释了如何以坚韧改变命运,用艺术服务人民。她的故事,永远激励着后来者。
发布于:天津市启盈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