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盛唐诗坛的璀璨星河与一位独特诗人】万利配资
在盛唐这个诗歌的黄金时代,文坛上群星闪耀,各领风骚。我们熟知的诗仙李白与诗圣杜甫堪称双子星座,而王维、孟浩然笔下的山水田园诗清新脱俗,高适、岑参的边塞诗则气势磅礴。这些诗人大多将诗歌作为抒发胸臆的载体,虽然不少人怀有政治抱负,但真正能在仕途上大展宏图的却寥寥无几。然而,有这样一位诗人,他留下了传世诗篇,更在军政领域建树非凡,堪称盛唐诗人中的全能之才。他究竟是谁?
【将门之后的坎坷早年】
这位在军政文坛双线开花的诗人,正是以《燕歌行》等边塞诗闻名的高适。与其他诗人不同,他出身于一个显赫的武将世家。其祖父高侃是唐初名将,曾生擒突厥可汗,在长安城举行了盛大的献俘仪式,威震四方。后来在征讨高句丽战役中立下赫赫战功,官至陇右道大总管,获封平原郡公。然而随着祖父去世,这个显赫家族逐渐没落。在科举制度日益完善的唐代,像高适这样的官宦子弟已难享祖荫。史料记载他年轻时家境贫寒万利配资,却志存高远,不屑于务农经商,整日与诗书为伴。他在诗中自述二十解书剑,西游长安城的漂泊岁月,多次赴京求仕却屡屡碰壁。直到天宝三年,在漫游途中与李白、杜甫相遇,三位大诗人把酒言欢,结下深厚友谊。
展开剩余50%【塞外历练与仕途转机】
命运的转折出现在天宝八年,经张九皋举荐,高适通过有道科考试,被授予封丘县尉之职。但这个小小官职远不能满足他的抱负,不久便辞官远赴河西边塞。这段军旅生涯不仅磨砺了他的军事才能,更孕育出《塞上》《蓟门行》等脍炙人口的边塞诗作。安史之乱爆发后,高适以监察御史身份随名将哥舒翰出征,亲历了烽火连天的战争场面。当玄宗西逃时,他忠心护驾,获得赏识。面对玄宗欲分封诸王以稳定局势的决策,高适直言进谏表示反对。这一主张得到继位的肃宗采纳,他也因此被擢升为谏议大夫,后又历任御史大夫、淮南节度使等要职,仕途渐入佳境。
【文韬武略的巅峰时刻】
虽然出身将门,但高适首先是位诗人。长期在河西幕府的历练,使他兼具文人的才情与武将的韬略。在平定永王叛乱时,他巧妙运用分化策略,迅速稳定了局势。值得一提的是,当时被牵连入狱的李白曾写诗求助,但高适并未施以援手,后来还是靠其他友人相助才得以脱困。乾元年间,高适因宦官排挤一度被贬,但很快重获重用,先后出任彭州、蜀州刺史,期间还与老友重逢。广德元年,他达到仕途巅峰,出任剑南西川节度使,次年回京受封渤海县侯。永泰元年,这位传奇诗人与将领病逝,获谥忠,成为盛唐时期在文学与仕途上都取得卓越成就的典范人物。
发布于:天津市启盈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